朝聖之路 - 有趣人類紀實
記錄我在葡萄牙-西班牙的旅行上,遇到的人類
近期,我完成了第一個朝聖之路,從葡萄牙波多出發,行走約 10 天、合併 270 多公里,最後抵達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孔波斯拉。
在此期間,我邂逅了上百位來自世界的不同角落的旅人們,我感受到善意、溫暖,以及對生命的希望,是故趁記憶還沒衰退前,記錄下他們的故事。
以下為紀錄:
Paul 34(德國男, 34 歲)
父母為東德人,爸爸在蘇聯治下的東德軍警單位服役,媽媽在柏林圍牆倒榻後九個月懷上他,會開玩笑說自己是鐵幕倒塌的紀念碑
分享東西德目前仍存在資源、機會不均的狀況,要找工作西德較為方便、工資也高很多,基礎建設也有落差
擔心右派 / 保守派崛起,覺得政府並沒有把心思放在解決真正可能對社會造成影響的事物上
讚賞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,如女性生育後若離開職場,可以獲得政府補貼,不至於讓權力的天秤倒向男方
看過最貴的婚禮,花了 23,000 歐元,並不認同
去過尼泊爾一個月,期間除了禪修、爬山,還經歷了前陣子的 Z 世代暴動
之前就走過朝聖之路,這次一手規劃一切、帶父母來走走,父母起初擔心英文不好、無法溝通,越走越放得開
住在德國的北邊,要回老家要坐 6hr 火車, 所以原則上一個月到兩個月回家看一次父母,相處一天
Haritz(西班牙男, 應該 25-26 歲)
一天走 40-50 km, 超恐怖
老家在朝聖之路上,從小看朝聖者經過,一直想走走看
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唸書(國際關係 MS),後在歐盟執委會(EU Commision)實習轉正,協助制定全歐盟適用的監管規範(Cloud & AI 相關, 近期似乎要轉向中東相關的政策)
帶著一本「人生的五種財富」去泡溫泉,但跟我聊開了
理解力不錯,在我簡單自介後說出:So if I go to a website, and I see some wording or terms describing the services, that’s ur outcome?
詢問台灣是否也有 AI、大數據機房,並討論到這些硬體設施對水電的劇烈消耗,不只對環境帶來負擔,創造的工作機會也不多、屬於鄰避設施(且像德法這樣的強勢國家不太會接受,會往弱勢的歐洲國家輸出)
拒用 Insta, 正在嘗試斷開 social media
紐西蘭男, 名不詳, 3x 歲
在葡萄牙唸語言學校
曾在聯合國做 Contractor 多年,負責策劃,例如說服政府立法應對氣候變遷、進行數位教育提升之類的
曾去過非洲等地旅行、工作
川普(美國)砍了聯合國的支援預算,導致他被解職
非常會聊天,不管如何都會確保話題圍繞著你打轉,並且適度的稱讚
挺有趣的,稍微體驗住在 privilege 裡的人在想啥
也會讓我這個亞洲人思考,如果我生在這種 Privilege內,我會想做什麼?如何實現?
Erica, 美國女, 65 歲
出生於加州、現居紐澤西
兩個孩子的媽, 最近剛二婚,前夫不知為何過世
其中一個兒子(34)在蘋果上班,來台灣出差過幾次
在信託產業工作,負責確保 Portfolio 中不會出現「超過客戶可承擔之風險」的組合
講話非常溫柔、典雅、委婉,用字遣詞精準且小心,還能經常引經據典(引用了漢納鄂蘭的話),似乎是高知識份子
表示章魚是高度智慧和情感的生物,不願意吃
委婉且典雅的表示,現在的美國氣氛不是他所喜歡的,但他堅信這會通往一個更好的未來
稱美國社會處於撕裂狀態,「我很震驚許多我認識多年的朋友,原來是這樣的人」
主動交換 Email, 表示若有一天我踏上美國,可以見面
Sean(愛爾蘭男, 54 歲)
Sean 的正版(是個愛爾蘭名字), 他的女友試圖 airdrop 照片給我時,出現了兩個 Sean’s iPhone
移居瑞士 1x 年
在軟體產業工作,該公司正試圖「把一些常見、古老的現實行為,移轉到線上 SaaS 平台上」以提高效率
該公司被瑞士最大的房地產商併購,併購目的是要進行數位轉型,提升公司效率,但做了十年了未見起色
提及瑞士的醫療保險政策是「付費保險制」,例如有 ABC 方案,自付額隨方案級距提高,能提供的 Cover 總上限也隨之提高,目的是確保使用醫療資源者「每次進行醫療消費時,都有感受到自己正在花錢」,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(和台灣的健保非常不同)
瑞士近 25% 的人口是非本國人,非常歡迎「高價值人才」進入,但你得證明自己的獨特性,讓雇主可以跟政府說明「為什麼這職位不在瑞士、歐盟勞動市場找人」
會問我:在台北,大家都怎麼住?在房子嗎?還是公寓?
Amrita(印度女性, 43 歲)
現居瑞士, Sean 的女友
在印度念大學,但隨即前往法國繼續唸書,最後因為工作落腳瑞士
和前夫育有兩子
應該是個高敏感人士,提到離婚時自己去教堂爆哭、但並不是帶著情緒講
德國女,名不詳,應該 3-40歲
剛從亞馬遜離職
不滿於 WFH 政策收緊(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原因)
不認為歐洲會落後於中美,認為新生代還是充滿創造力跟韌性,只是戰後的成功讓某些老人不想改變
Art, 古巴男, 68 歲
現居於波多黎各,古巴飛彈危機時才 3 歲
正於馬德里攻讀碩士學位,科系是啥我忘了
進行過 24 次朝聖之路,還自己架了個網站分享資訊(從徒步距離、高度變化到庇護所推薦都有,是個妥妥的數據 Chart 狂人),正打算進行第 25 次
聽到我的煩惱時表示,應該善用來歐洲的機會,乾脆再走一次朝聖之路 (原話:take advantage of what u have rn, ur here, go for another Camino)
不信任疫苗,沒有施打 COVID 疫苗
斯洛伐克男, 名不詳, 應該 4x-5x
這輩子沒有離開過歐洲
手上拿著一本「簡單的幸福」,似乎是個處於迷惘或探索的人
提到斯洛伐克只有約 500 萬人,經濟以汽車代工為主,例如德國的奔馳、韓國的 KIA 等(超酷我沒有想過 KIA 會在德國製造
Kao(馬來西亞華人, 43 歲)
在馬來西亞沙巴出生、30 歲後接手家裡生意
去過多處旅行,有一位妻子但不要孩子
聽到我最近的煩惱,淡淡的說「你還很年輕,沒什麼好擔心的」
強調多體驗、多看看,最大化生命體驗
德國女性, 名不詳, 56 歲
離婚,老公外遇,被趕出自己的住處
哀痛欲絕,至今仍在療傷,旅行也是療傷的一種方式
波蘭女, 名不詳, 應該 30 歲以下
執業律師,代表波蘭政府打人權官司
負責證明「政府沒有違反人權」,以及「若有,那該如何改善」
一起在溫泉聊天
最近想離職
Alicia, 波蘭女, 應該 3x 歲
在德國生活,做 QA, 偶爾身兼某 NGO 的員工, 該 NGO 負責傳播「二戰下的俘虜故事」,試圖橋接德國和波蘭對彼此的和解和故事(ex. 辦活動給孩童參與)
表示 2-3 年內就能駕馭德語
對生命感到疲勞(原因沒有多說)
葡萄牙男, 名不詳, 15 歲
Hostel 老闆的兒子
大學想念 International Relations, 想出去走走
提到家裡附近的教師職位,月收入非常低,幾乎無法維持生活
挪威女, 應該 5x 歲
跟我一起看乳牛,表示生命需要多一點這種場合,才能提醒我們 empathy 等情感
烏克蘭女,名字我忘了, 21 歲
住在義大利超過 11 年
曾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打工,跟同事學了不少異國髒話(聽到他在挖操,我直接驚呼哇操)
似乎是個典型的 Z 世代(相比我而言), 熱愛拍 Reels 等短影音放在 socail media 上(例如城市旅行、對人的訪問等)
烏克蘭男,名字我忘了, 31 歲
曾在空軍服役,戰爭爆發後 4 個月賄賂逃出國內
改在斯洛伐克生活中
靠著從中國批發廉價商品(甚至是從阿里巴巴尋物), 轉在 social media 上銷售
母國貪腐似乎很嚴重,他提到自己的駕照是用買的,在那之前他無照超過五年
德國女, 名不詳, 應該 3x 歲
擔任 primary school 教師, 認為環境的壓力太大、資源太少
許多難民小孩(中東、烏克蘭)不會說德語,老師的管理成本高
老師的薪水並不高, 且需要投入七年才具備教師資格
留職停薪半年、四處旅行尋找人生意義中
波蘭女, 名不詳, 應該 3x~5x 歲
說自己是唸藝術的,在義大利做策展十幾年
宣稱自己當過水手,在近海航行後再加那利群島還是哪裡住了兩年
稱自己現在是接案者,剛幫小米辦了一場好厲害的活動
有些碎嘴
中國夫婦, 應該 5x 歲
友善, 說自己在荷蘭鹿特丹住了 20 多年了
有永居,但沒有拿國籍,可能是語言或工作問題
父母還在中國,8-90 歲了,不好接過來(沒有換國籍,一個原因也是荷蘭入中國需要簽證)
中國女性, 應該 4x-5x 歲
山東青島人, 對中國或共產黨似乎存在怨氣
和比利時老公(或是男友)移居到葡萄牙沿海的某個小村莊,兩人在法國認識
提到台灣時,本能說出「那邊也很多共產黨」
Eint 英國女性, 30 歲以下
亞裔臉孔,但稱自己不是移民二或三代
想成為心理師,希望能理解重刑犯的心理結構
理解自己生活在 Privilege 中, 對新疆等勞動市場表示同情
但完全無法東西方文化對人的看法差異,認為人權是基本的,對東方儒家文化、集體社會不熟悉
以下是後續旅途中的故事,與朝聖之路無關,略作紀錄:
安民華, 西班牙人, 6-70 歲
45 年前來台灣學過中醫,當時就讀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
中文比英文還流暢
在台灣的師大國語中心學了一年中文,中國醫藥則讀了兩年
而後回返 Malloca 島上當草醫(非西醫)
和退休的朋友們,每週五會固定在島上健行、拍照、喝咖啡
咖啡杯上有著圖樣寫著「Oh fuck, these damn bastard killed Lenin」
Luis, 西班牙人, 41 歲
出生在西班牙的鄉間,成長期間想擺脫家鄉,前往法國讀書、工作
爾後在法國工作兩年、英國倫敦四年(其自述同時會這些國家的語言)
找到了一份可以全遠端的工作,回到家鄉、租了個海景房和女友生活
每天早上都在慢跑、閑晃,非常擅長在開車時開啤酒來喝
宣稱自己沒有政治立場,但似乎偏向保守右派,主張小政府
不太認同西班牙境內對巴勒斯坦的聲援(原話:他們為什麼不去支援烏克蘭人?有很多議題可以討論,為什麼是巴勒斯坦?)
認為西班牙(或歐盟)正保守難民困擾,表示從摩洛哥一帶的難民很容易就能度過地中海(且該「生意」受到幫派把持)、西班牙政府對難民又極其包容(ex. 提供補助和住宿),認為難民分走了許多資源、但並未為社會創造太多價值
不喜歡摩洛哥以釋放更多難民為脅,要求西班牙在某些議題上讓步
表示每一個歐洲城市或村莊,都存在所謂的難民/黑人區,認為當中存在暴力、毒品與無所事事的人
波赫女, 27 歲
生日,帶姊姊飛來巴賽隆納過一個週末
多次在歐洲間旅行,也早已來過巴賽隆納,這次「就是想換個地方過生日」
唸藥學系,在做藥廠業務(對醫院醫師那種),並以此為樂(其個性非常典型的 Sales,但不會讓人感受到看人太目標導向的不適感)
興趣是每到一個地方,就吃吃當地的麥當勞特色餐
說明波赫現在同時有三個總統,分別代表穆斯林、克羅艾希亞人、賽爾維亞人(最後一個我不太確定有沒有聽錯)的利益,導致國家決策速度很慢
不太喜歡賽爾維亞人
巴西女, 30 多歲
來巴賽隆納的目的是中轉,真實目的是前往伊拉克旅行兩週!(買了旅遊團
Elisa, 墨西哥人, 3-40 歲
出生在南加州一帶,似乎曾在旅宿業或餐廳上班
在和客人聊天時,被挖去亞美尼亞工作了兩年,似乎是試圖打造一個私人招待所或飯店
和老闆不合,最後似乎被迫返回了墨西哥,離去前往喬治亞、希臘、西班牙旅行一陣子
將在墨西哥西南部加入親戚的餐廳
提供了我許多有趣的知識,例如亞美尼亞境內,竟然有大半比例的國土是賽凡湖、亞國人民很在意土耳其奪走了他們的亞拉拉特山(超大超漂亮!)
Sophia, 阿根廷人, 31 歲
從事心理諮商,特別的是負責和罪犯溝通,評估其狀態是否應該繼續監禁、或是獲得其他資源
我們也聊到住房、是否想結婚、他的人生規劃等
不確定是阿根廷偏窮、她的職業使然,還是兩者都有,開口閉口會說「這也許對你們很便宜」
分享到,阿根廷的國家南端有冰川,甚至是前往南極洲旅行的熱門跳板地點

